近日,云上文旅学院“大咖开小会”开课。在首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直播课中,云南省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二级教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导、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宇明,全面分析了云南的自然地理与生物多样性特征,阐述云南生态保护的战略定位与优先重点,并就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给出建议。
云南以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和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独特的地理区位、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共同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杨宇明说,长期的地壳运动形成不同的水平和垂直气候带,让云南出现水平和垂直范围内丰富的植被类型分布。复杂的地形条件、悬殊的相对高差,使云南拥有从黑龙江到海南所有的气候带,为孕育丰富的生物种类创造了条件。处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大气环流交汇点,则为云南带来丰厚的水、热资源,为生物生长创造条件。在杨宇明看来,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源泉,是国家不可替代的核心战略资源,保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维护云南生态环境的核心和关键,而文化多样性也与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联系。
杨宇明还说:“民族文化和传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中有重要价值,这涉及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融合的问题。文旅融合是推进云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路径。云南不仅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还有着多元的文化,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应重视在生态旅游产品中彰显生态文化价值。”
发展生态旅游,是云南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举措。杨宇明认为,云南生态旅游发展应向高端化、科普化发展,使游客在生态旅游中学习到生态科学知识,增强生态环保意识;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要以保护资源价值为导向,向游客展示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提供自然教育、文化沟通和深度体验的机会,游客有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资源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通过注重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共生,不断推进生态旅游产品的理论研究、实践开发,将云南打造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云上文旅学院“大咖开小会”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省旅游规划研究院、云南腾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联合推出。围绕即将于10月在昆明举行的COP15,“大咖开小会”将推出生物多样性系列直播课。(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李思凡)